我最近看了很多大厂/名企的改版复盘后,我发现一个很常用也很好用设计思路,那就是:
 
 
 
用户分层
 
国内大厂的产品大多综合性越来越强,例如卖菜的打车 APP、做直播的音乐 APP、做家政的外卖 APP……
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较大差异,页面设计不得不变得越来越臃肿
如果设计得好,产品看起来就会像便利店一样,感觉便利快捷
如果设计不好,产品看起来就会像杂货铺一样,整个乱七八糟
 
 
由于用户需求差异过大,如果只用一套界面作为首页,难度极高,也很可能导致所有用户都不满意
为了确保几类主流用户的体验,很多产品都会在设计上进行用户分层
简单来说,就是给不同的用户展示不同的页面
这个概念一点也不新,甚至对于信息型产品来说,给用户推荐不同的内容是最基本的。
例如同样是视频网站用户,喜欢游戏的和喜欢追星的,看到的内容差异就很大。
但是这种内容差异化,属于用户分层运营,并不需要多套设计方案,只要往一个页面不同内容就行了。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用户分层设计,必须提供多套设计方案才行。
 
 
 
用户分层设计
不同于用户分层运营
 
如果只是内容需求不同,用户分层运营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设计多套页面。
但如果是用户习惯常用功能上的差异,那就很难用同一套页面框架来应对了。
举个例子,喜马拉雅会员购买页已购未购状态的就有差异。
 
对于未购用户来说,这个页面主要是展示运营活动,吸引用户下单。
而对于已购用户来说,这个页面主要是展示会员服务,并提醒用户续约。
这两种状态,如果做简单点也可以合并成一套框架,把文案、按钮之类的换一换也行。
如果做了,有时会感觉比较难合并,合并后维护成本反而更高,得出两套设计方案
不同类型的产品对于用户分层设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 整体分层
2. 局部分层
3. 自主选择
接下来我就用具体的案例,给大家讲一讲这三种用户分层设计方式:
 
 
1. 整体分层
 
58 这个产品,有人说是找工作的,有人说是找房子的,还有人说是找家政维修的……
以上这种差异,其实也还是可以通过用户分层运营来解决。
 
但是 58 真正的复杂性在于,用户使用习惯的差异:
 
预装型用户是被动地发现自己手机上有这么一个 APP,并不了解功能,需要首页能够快速展示其功能价值,并吸引留住用户。
 
服务型用户把这个 APP 当功能型产品使用,打开时通常有明确的目的,例如找家政服务的。
 
内容型用户把这个 APP 当信息型产品用,打开时目的不是特别明确,大部分时间在浏览查看,例如求职看岗位。
 
 
58 自己的设计团队也意识到了用户差异的问题,于是设计了三套首页
虽然三套首页都用一些通用组件,底部也都是瀑布流,但是布局模块都有差异
 
 
仔细看看,你会发现预装型首页模块更加丰富,能够更多地展示功能价值,吸引用户尝试使用。
服务型首页功能模块更加精简,重点更突出,使用起来更加快捷方便。
内容型首页强调信息的展示和社群入口,功能入口反而是露出最少的。
 
 
2. 局部分层
 
作为投资理财类产品,蛋卷基金对于用户分层做得更细致
购买基金的用户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未购买过的用户和已购买过的用户,前者更需要学习引导,后者更需要了解行情。
虽然这两大类里面,也还是有很多小类别,但这些是有办法用页面内的模块设计解决的。
 
所以最终蛋卷基金的只在信息展示区块进行用户分层设计,并没有做整体差异化。
改版上线效果,也是很不错。
 
3. 自主选择
前面说的案例,都可以根据渠道来源和使用记录来进行对用户进行自动归类,并进行差异化设计。
但有些时候,用户的区别很难自动判断,这时就需要让用户自己选择了。
例如智联招聘 APP,进去后就会让你选择身份,进去后的流程和界面完全不同。
起点阅读 APP 也允许用户自主切换页面样式,提供了图墙和列表两种形式来展示信息。
 
他们之所以不提供一个统一的方式,就是因为数据发现,这两种模式的数据表现一半一半。
既然用户各有喜好难以找到好的统一方式,就干脆都放出来,让大家自主选择。
 
总结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是希望方案越少越好,所以会尽量在首页上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但是对于一些用户群明显较为复杂的产品,进行用户分层设计,反而比统一方案更简单
如果真的遇到反复讨论都举棋不定的情况,那就可以考虑考虑使用用户分层设计了。
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站内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由网站会员上传而来,UI社不具备此内容的版权。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谢谢合作!联系邮箱:Uishe#qq.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