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和外国人的交流
大概两年前吧,室友一进家门,就跟我诉苦:“欧洲同学气死我了!”“我跟乔安娜炫耀咱们每天都用的微信,说有些功能可好用了,像发了消息出去,还可以撤回呢。” 然后,你猜怎么着,这个人居然一脸鄙视,说:“你们太虚伪了”!
这“消息撤回功能”怎么就虚伪了,明明很方便啊。有时候因为手滑打错字,本来要回复妈妈“谢谢”,打成让她老人家“歇歇”。我们忙起来时要同时处理很多条线的工作,经常容易把消息发错。
不过仔细想想,还是能理解他们的。在国外,2010 年前后,这些App 是按照“替代短信”来打造的,而短信原本就不支持撤回,所以App 也就不支持了。这么多年下来,人们其实早就习惯了。
当然了,这也可以像乔安娜那样,将撤回消息解读为说出去的话还能收回,就太虚伪了。可惜的是,乔安娜很快就被现实打击了。就在几个月以后,欧洲人每天都用的聊天软件WhatsApp,也上线了“消息撤回”功能。一经推出,外国网友们纷纷表示“好用好用。
这个功能,其实就是中国产品的“对外输出”。因为微信在社交聊天领域越做越强,它的很多好功能也在慢慢被其他国际上的类似App 效仿。不过,聊天类App 的公众舆论争论,除了“撤回”功能,还有一个史诗级论战,那就是“已读回执”。
充满争议的“已读回执”
大家可能不知道,国外的主要聊天App 都有一个功能,叫作“已读回执”。WhatsApp、iMessage、Line 等这些国外常见的App,全都有这个功能,覆盖了全球超过20 亿的用户量。这个功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你给对方发送了一条消息之后,系统会告诉你,对方是不是打开了消息对话框,查阅了这条消息。
例如,全球苹果用户经常使用的iMessage,会像下面这样直接在消息下面显示“已读”。
日韩地区、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喜欢用的Line 也是一样,会在消息的左边显示已读和阅读时间。
而欧洲和东南亚用户都非常喜欢用的WhatsApp,则是通过在消息右侧显示两个蓝色钩钩代表“已读”。
这个功能简直太可怕了,它为消息发送方和接收方都增加了非常多的心理负担。发送方看到对方已读,却没有回复自己,内心就会陷入各种猜疑。这个功能引起的焦虑,在情侣和商务伙伴交流间尤其明显。这意味着,你的伴侣又多了一条跟你吵架的理由——为什么看了不回复我?
其实,微信在当初就讨论过这个功能到底要不要引入,并且讨论了很久。最后觉得,微信不适合这样的功能,还是给用户的压力太大了,最终没有上线。根据现在微信官网的解释,原因是“……我们希望给您一个轻松自由的沟通环境,因此不会将是否已读的状态进行传送。”
那这么说,为什么有些App 还是会支持显示已读状态呢?例如,中国现在的聊天应用就有很多显示已读的,如陌陌。造成这样的决定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
使用场景不同
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概念 —— 产品的“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这是我们在开发设计任何一个产品的时候都一定要考虑的问题。表面上看起来类似的事情,但是场景不同,用户的核心诉求就会不同。举一个我们每天都会进行的活动——住宿。仔细想想,住宿这个行为,在不同的场景下,你的心态完全不同。
最常见的,就是在自己家住。在自己熟悉的床上睡觉,只有你自己的时候,你想怎么睡就怎么睡,反正就只有我自己。但是,如果你和伴侣约会住在一起,那你的心态就完全变了。你会顾忌到对方的感受,也会让自己在睡觉的时候老实安稳一点。如果你出去旅行,住在高级酒店,你的心态就又不一样了。你要看海景,要在房间专属泳池游泳,你要叫客房服务,你要随便乱扔东西,反正有人打扫,我就是来消费的。
那么,我们分别来看看中国各个聊天App 的使用场景。微信的场景,清晰明了,是熟人之间的正常联络。联系的两个人是亲人、朋友、伴侣、合作伙伴等。
而陌陌是什么呢?是“陌生人社交场景”。陌陌可以出现“已读”功能,就是因为在“熟人”场景下的那些尴尬心态,在“陌生人”间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就像在北京地铁上,你作为销售人员,问陌生乘客“五环买房了解一下?”就算别人不理你,你一般也不会玻璃心吧。而作为被推销的人,别说说话了,你可能连摆摆手都懒得做,你觉得无所谓。
对于陌陌而言,“已读回执”还能加速沟通和关系进度,节省双方时间。例如在交友类App 里,通常看到你感兴趣的人对你“已读不回”,你心里其实就已经知道“没戏了”,赶紧去找别人聊天就对了。
当然,陌陌的产品团队当然知道用户的痛点,于是,他们趁机赚了个钱……他们的会员服务里,就包括了一个“悄悄查看”的功能,可以让你阅读了对方的消息,对方的界面却不显示已读……陌陌的团队,真是个会赚钱的“小机灵鬼”呢。
再来看一个故意显示“已读”的例子——钉钉。钉钉很明显地对这个“已读”功能进行了重点强化。不仅在两人一对一对话时显示已读,更恐怖的是,在一个多人群组里,它会详细地告诉你,群里有谁读了,谁没读。
这其实还是钉钉故意的。因为钉钉的使用场景是办公和商务活动,主要用于和同事交流。显示“已读”确实会给人造成焦虑,但是这样会提高员工们的回复效率,老板也可以快速知道员工的阅读状态,对工作部署更加心里有数。最终,钉钉促进了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创造更多价值。没办法,上班本身就反人类,为了效率,钉钉就要更加反人类。所以,其实大家都爱的微信,在企业版微信里,还是加入了这个功能,叫作“回执消息”。
可是,那为什么国外的App 还在使用已读回执呢?
用户画像不同
“用户画像”就是使用产品的人是什么样的。除了可以物理地把用户分成男人、女人、小学生,更多的是按照用户在产品当中的表现进行分类。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是网上购物,我们可以产生多套用户画像,下面举出几个例子。
假如你是一个理工男摄影器材党,想要买一个新的电脑配件或者镜头,你可能会打开京东,输入显卡型号或者镜头的详细信息,然后只用10 分钟就完成了购买。假如你是一个工作了一天想休息一下的女生,打开了淘宝,也不是想买什么,就是逛逛,想看看有什么新流行的美妆和衣服。假如你是对价格很敏感的购物者,这时你看到有人在微信里发送了一个拼多多的拼购链接,一看,一箱芒果才10 块钱,赶紧进去参与了拼购。
用户画像的不同,决定了产品形态的不同。京东会列出密密麻麻的产品详细参数和用户评价,方便用户研究比对。淘宝会做网红直播卖货,还用各种美图卖家秀为你营造使用产品的美好情景。拼多多会对社交传播做出各种优化,还会重点强调省了多少钱。所以,使用产品的人,决定了产品的样子。
回到那些聊天App,国内和国外用户的差别,关键的是,人不一样,文化也不同。在欧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支持”和“反对”的两面观点会同时出现,并在各种在线社区和媒体上讨论。
支持的理由有很多,例如“已读回执”可以让沟通更加“透明”,降低双方沟通成本。还有,使用“已读回执”是一种对自己和对方的尊重。不过,这个在Reddit(类似于百度贴吧)上获得最多“赞”的网友,说出了支持打开“已读回执”的最大理由:“我打开已读回执,因为我非常Real(真实)”。
这还真的跟开头那个乔安娜的想法一样。其实,“做真实的自己”,确实是欧美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看了老板的消息不回复,员工本来就可以直说:“都12 点了,是下班时间,老板我要休息了,不想工作。”
对此,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还专门做了研究。首先,全球的人类文化,可以分成“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这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个人主义”是以“我”为中心,而“集体主义”则是以“我们”为中心。“个人主义”下,人更加关心“个人利益”,注重“个体感受”,崇尚个性。“集体主义”下,人更加注重“和大众一致”,习惯于融入集体和听从权威。
在不同文化主义背景下,人们的审美也不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发达国家的文化,都是极度“个人主义”的。而“个人主义”推崇的就是,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要做自己。对于东方国家的文化来说,目前较偏向“集体主义”的感觉。于是Lujayn对两种主义的代表——美国和东方国家,进行了三种聊天场景(非常亲近的好友、伴侣和一般联络关系)下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和微信场景最像的“一般熟人联络关系”里,美国人接受“已读回执”功能的人,比东方国家的人高出接近20%。可见,“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化里,对“已读回执”接纳度稍高。这些国外的App,因为面向全球运营,可谓众口难调,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那作为一个全世界都用的国际化产品,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让用户自己设定呗。例如苹果旗下的iMessage 就可以主动设定是否给对方发送自己的已读状态。
国外App这么做的最大原因就是要支持“全球化”(Internationalization,简称i18n, 因为i 和n 之间有18 个字母),也就是要有一套方案对全世界所有用户进行产品优化。其实,“跨文化优化产品”,在硅谷非常重要,因为几乎所有公司都在做全球化产品。
说到底,就是中国用户画像和国外的用户画像是不同的。硅谷的产品,从创业之初就明确,要做成全球级的产品。虽然人都在硅谷,可是却能理解全世界用户的心,这个就叫作“同理心”。如果没有很好地转换认知,用“集体主义”思维来打造“个人主义”文化圈产品,效果可能就不太好。
好的产品要能洞察人性,符合用户直觉,甚至是人们说不出口的需求,如微信。产品的“使用场景”也决定了其具体功能,设计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到使用场景,如陌陌和钉钉。打造一个跨文化的全球产品时,需要转换思维,描绘用户画像,利用同理心和不同画像身份的用户站在一起,打造国际化产品,如iMessage。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