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体验快了还不好

我们在做互联网产品的时候,无论是一个网页端产品还是移动端App,都默认整个体验应该是越快、越流畅越好。但是,在某些时候,过于快速和流畅的体验可能并不能提高用户满意度,反而会让用户感觉不爽。

2010 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刚普及,甚至3G 技术也才刚刚兴起。那时候,大家使用的主要是计算机端的网页产品,运算速度普遍较慢。哈佛大学商学院进行了一个实验,想了解一下用户对产品运行速度的感知情况。他们虚构了一个机票在线预订平台,邀请受试者使用。他们把受试者分成了两组。当受试者点击“搜索”按钮之后,一组用户会立即看到航班结果,而另一组用户,则强制有一定的延迟,如故意延迟10 秒、20 秒等,之后再显示搜索结果。在实验结束后,受试用户会对整个过程给出一个分数。满分为7 分,感觉用户体验良好,则给分较高;反之,则给分较低。实验结果如下。

如果页面的响应时间过长,如60 秒,评分会降低很多。这一点非常符合们的预期,毕竟等了这么久,肯定会烦躁不安,整个用户体验就会下降。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给予“适当”的响应延迟,用户体验的评分居然会升高!如故意延迟10 秒,用户评分居然提升了2%。不要觉得这个2% 很少,因为这个分数别说升高,就算是没有降低,都已经足够让人惊讶和颠覆认知。

哈佛大学在对这些受试者走访以后,才知道了用户的想法。原来,他们觉得,如果搜索结果立刻展示出来,好像系统在骗他们。因为根据人们的认知,进行这么复杂的全网搜索,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在了解了这一点以后,哈佛大学又继续做了一次实验。这次,在有意延迟的同时,他们还假装在UI 里告诉用户,系统此刻正在干什么。例如在等待搜索结果时,一组用户作为控制组,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进度条,就是简单的一个旋转的加载图标动画而已。

但是,对于另外一组人,他们看到的却是“话痨”进度条。在进度条上方,它一直通过文字在时刻告诉用户,系统在干什么,系统有多努力。例如“我正在搜美联航”“我现在搜瑞士航空”等。

实验结束以后,依然让受试者对整个产品体验打分评价。猜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话痨”进度条那个实验组,评分最高,比“普通”的安静进度条,提升了10% !说明大家在能看到系统在干什么的情况下,更喜欢等待了。

如果把两个实验组的用户体验得分和强制延迟时间,做出一张曲线图,那么就是下面这样的。

为什么如此拙劣的表演,观众居然没有一眼就看穿?原来,这背后还是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感知价值。

所谓“感知价值”(Perceived Value),指的就是用户自己心里感觉到的产品价值。与此相对的,就是产品的“实际价值”。而“感知价值”有可能高于或低于产品的“实际价值”。例如你的真实颜值就是“实际价值”,经过修图以后发到朋友圈,你给人的“感知价值”就瞬间提升了。如果你和闺蜜合照,她却故意把你拍得很丑,且没有给你修图就发了朋友圈,那么你给人的“感知价值”就瞬间降低了。

其实,这个原理在生活当中也有应用。你去买车,可能车行内部已经确定了最低价格就是20 万,但是你的销售经理也要假惺惺地到后面去和老板讨论很久,让你等个半小时。这就是为了让你觉得,他很努力争取最低价,进而提升你对他们商品的感知价值。

所以,程序员汉子们,下一次给女生修电脑,求你们别耍威风5 秒就搞定好吗?先不说为什么5 秒就搞定的问题,人家大晚上找你过来,你多修一会儿,她最起码会觉得你更辛苦,感知价值更高了呀!

上面提到的这种现象, 哈佛大学还给出了一个名词, 叫作工作错觉(LaborIllusion)。除了故意延迟让产品变慢会让用户开心,故意让产品流程变得复杂,也有可能会对用户有用哦。

Uber:对,我们是故意让它难用的

Uber 当年刚刚推出的时候,创新地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高峰价格(Surge Price)。这个跟滴滴的“动态调价”是一样的,就是经济学最基本的供需曲线的体现。

可是,这个服务模式在Uber 刚刚上线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知道。在Uber 上市早期,他们在用户中广泛宣传的产品核心是“一键叫车”,所以他们的产品设计就要简洁、流畅,多余的步骤一律都要省略。在叫车时,即使是在高峰时段,Uber 也依然是一键叫车。即使出现了价格飙升,他们也不会多做提示,仅仅在第一屏标注翻倍金额。

因为叫车体验太流畅了,很多用户压根儿没有注意价格提升了,直到下车扣款时才发现。虽然这个高峰价格警告在用户等车的时候已然显示,可是用户就是看不见。这给早期的Uber 带来了非常大的公关压力。2013 年纽约暴雪,Uber 价格上涨到8.3 倍,好多人着急回家都没注意加价,到家一看,“20 分钟的车程居然收了500 美元!”Uber 被很多用户指责是“骗子”公司。要知道,对于一般的初创公司,这样的评论十分危险。

很快Uber 就做出了调整,当出现高峰价格状态的时候,Uber不再是“一键”叫车,而是“两键”。当用户在第一屏点击了“叫车”按钮之后,系统自动额外弹出一屏明显的加价信息让用户确认。但是,这个设计上线之后,依然有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加价。因为文字太多,金额数字又很小。你想,那些晚上刚从酒吧出来的人,如果喝醉了,文字根本就看不懂。而且,很多用户以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用户协议,看都没看就点击“ok”按钮了。

没办法,Uber 又回去更改体验流程,最终变成了这样,不仅会引入额外的信息确认屏,同时那个翻倍的数字也变得非常醒目,颜色和字体大小都非常明显。而且关键的是,它居然还要让用户手动地输入一遍这个倍数,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终于,公关问题解决了。Uber 故意让产品体验流程变差,却成功地教育了用户,化解了危机。

行为经济学家Shlomo Benartzi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图书《更智能的屏幕》中指出: 用户对产品的“重视程度” 和 “不流畅度”呈“反U 形曲线关系”。

也就是说,太流畅和太复杂的体验都会丧失用户的重视。另外,研究还指出,越流畅的体验,越方便用户理解,但用户也越容易遗忘。这其实符合人类的记忆机制和遗忘规律。

回想一下自己,你是不是这样,听了好多音频课程,当时在听的时候,觉得理解得好透彻,可是听过之后,就几乎忘光了。这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听”是比“阅读”更流畅的一种体验,所以更容易让人遗忘。

看了Uber 的例子,在产品当中怎样利用“不流畅性”呢?在你想让用户注意的情况下引入。例如,你的团队负责一个借款App,为增加借款人的“敬畏心”,让他及时还款,可以把贷款的流程设计得略微复杂些,可以用额外的一屏来向借款人提醒——“借款期90 天,逾期不还,拿砖头砸你们家玻璃哟!”当然了,这一定会伴随着中间用户流失率的提升,但是你们筛选掉了一些不还款的“高危”用户,整体看来,未尝不是一种收益呀。

对了,这里还要指出,人是会变化的。也就是说,2011 年的时候让用户等待10 秒,跟2019 年让用户等待10 秒,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上面的例子,仅做参考,平时工作时还要根据情况适时应对。

峰值终值

增加产品的用户“感知价值”,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实用技巧,那就是“峰终定律”。还是说Uber 的例子。你知道Uber 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用户第一次乘坐完Uber 以后,感觉最爽的时刻是什么吗?

根据美国媒体的调查,感觉最爽的时候是下车的时候,因为体验和传统的出租车不同。传统的出租车到了目的地之后,要停好车,乘客拿出现金给司机,司机还要找零。如果乘客没有现金,可能还要去找ATM 取款,非常窘迫。

仔细想想整个Uber 的乘车体验有那么多的环节,用户都可能会感觉到爽,比如不用现场叫车,可以在出发之前用手机打车,免去了抢车的烦恼等都是闪光点,可是,怎么大家偏偏就只记住了最后一刻呢?

根据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丹尼尔·卡尼曼的理论,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有两个时刻最重要。一个是峰值,也就是整个体验的最高潮;另一个是终值,也就是体验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 End Rule)。峰值很好理解,一段体验里面最精彩的片段肯定永远不会忘记。想想自己出去旅游,看到最美景色的那一刻,你一定印象深刻。而终值就能解释用户对Uber 体验的评价了。最后下车的时候方便且节省时间,是整个体验的最后一刻,体验好,自然就被用户记住了。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产品在体验结束时用户的感受,千万不要草草收尾。因为那个时候是最好的时刻,可以用非常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用户“感知价值”提升。当然,这也告诉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有限的资源,花费在“峰”和“终”两个点,将会得到最大收益。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站内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由网站会员上传而来,UI社不具备此内容的版权。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谢谢合作!联系邮箱:Uishe#qq.com (请将[#]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