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造纸术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宋朝的书籍刊印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造纸术的发明,尤其是植物纤维出现以后,人们便开始利用纸作为书写材料,宋朝的书籍刊印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从而刻本取代抄本成为图书流传的主要形式,线装书以宋刻为最佳,也最古老。宋朝古籍的版式,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

古籍版式,即古籍版刻的样式,每一印页的格式。

印页上各部分都有特定名称,其包含:版面、版框( 也称边栏)、界行( 也称行格、行款)、版心、鱼尾、象鼻、书耳、墨钉、 大小题名、天头、地脚、书牌、条记、字数、句读、插图等等。下面就分而述之~

版面 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边栏) 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界行(行格、行款) 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书口、中缝) 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书口和中缝。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 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

象鼻   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这条黑线仿佛象的鼻子垂在胸前,所以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 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墨钉 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应用它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文字未定,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天头 又叫书眉,板框上端的白边。供眉批之用。

地脚 版框下端的白边。

朱丝栏 乌丝栏 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大题 指一种书的题名。

小题 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书牌 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古籍结构

包背装和线装的古籍,结构大致相同,即将各印页在版心处对折,有字的一面向外,装订成册。每册古籍内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称。

书衣 即封面,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可起保护作用。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书签 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有时藏家也会在此写上自己的堂号,以标明所有。亦有找名家书写书签者,往往落款书为某某题签,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 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 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 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如”<凡大>”、”{大止}”等。

扉页 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古籍的版式和结构就如上所述,至于一部古籍的内容,往往由序、目录、凡例、正文、跋等几部分组成,阅读序跋,查核正文及讳字,对于鉴定古籍版本是非常重要的。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

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站内所有文字、图片内容由网站会员上传而来,UI社不具备此内容的版权。由于将本站资源用于商业用途而引起的纠纷,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谢谢合作!联系邮箱:Uishe#qq.com (请将[#]换成@)